你绝对想不到茅草屋的建筑还会如此伟大,如此让人震撼!下面小编就来介绍一篇关于中国茅草屋的文章。
用竹子和茅草搭建的这个小亭子,为什么会被称作“全中国没有第二个能超得过的伟大建筑”?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、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,竟然给予了这个建筑极高的评价。
来看看冯纪忠先生(1915—2009)的代表作,
位于上海松江方塔园的何陋轩,究竟有多牛!
何陋轩位于方塔园之东南角的竹林深处、
古河道畔的小岛上。
其建筑造形仿上海市郊农舍四坡顶弯屋脊形式,
毛竹梁架,大屋顶,茅草屋,方砖地坪,
四面环水,弧形围坪,竹椅藤几,古朴自然,
与四周竹景互相交融,融为一体,
浑然天成而别有风致。
王澍先生介绍,最早是在东南大学建筑系的资料室里的《建筑师》杂志上看到何陋轩的照片。
“当时非常惊讶,它是一种特别中国的感觉,击打着我!当时中国整个建筑业,还停留在“革命现实主义”、“革命历史主义”的阶段,像这样的建筑不可能出现的。我记住了这个名字,同济大学的冯纪忠教授”王澍先生说。
整个建筑是竹子的结构,茅草屋顶,像是中国山水画里在水边隐居的一个亭子,特别像倪瓒的画的感觉。
“何陋轩,1981年看到它的图片,真正现场看它,是15年之后才去的。在这15年里面,我经历了狂热地学习西方现代建筑、再批判中国当代建筑、再重新思考中国传统建筑的过程。1996年,我终于下定决心,到现场去看。我认为,改革开放之后老一代建筑师里面,他是最出色的。我仍然可以断定,在中国没有第二个可以超过何陋轩的建筑,既让你感到震撼,又让你有种悲哀的感觉。”
冯先生其实不只做了何陋轩,他是做了方塔园整个园林规划设计。
在这个领域,全中国迄今为止,我也没有见过超过方塔园的作品。带有一种隐隐的中国传统的气息,但整个手法又很受现代建筑的影响,最后两者合到一起,是一个想象中的境界,非常简洁朴素。
这里,不论台基,墙段,小至坡道等等,各个元件都是独立、完整、各具性格,似乎谦挹自若,互不隶属,逸散偶然;其实有条不紊,紧密扣结,相得益彰的。何陋轩是在方塔园一个很隐僻的角落里。偶尔走到一片小砖头墙,砌得也不算太好,但稍微有点特别,转了两个弯儿之后突然发现,有这样一个地方。
竹子所谓的廉价性,也就是它给人观感的那种比较便宜的感觉,和冯先生想要创造的所谓“公民建筑”的感觉是非常契合的。他通过竹结构做出大跨结构,同时实现公民公共空间一种宽敞的感受。
何陋轩的空间里,也是有高有低的。高度朝下走,一直引着你的眼睛,前面有一个小小的水塘。
其实这个水潭非常小,就像一碗水一样那么小,但是这个屋顶压下来之后,你看不到它的边界,觉得好像挺大的。
从建造何陋轩的材料来看,草盖竹构,不可谓不简陋,但简陋中透出的意境平淡,表现手法追求自然浑成不假雕塑,表达了一种朴素之美。
竹子应该怎么做,技艺的问题,冯先生都用了很多的脑筋。
所有竹子的节点的地方,他都用油漆做了一个描绘,感觉像是钢结构。这也是非常有趣的手法。
就像昆曲,讲究的是每一个身段动作都是清楚的,绝不出现含含糊糊。在冯先生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,每一个交接点都是清楚的,绝对没有含糊。这就是大师!
它有一个鞋,我称之为给竹子“穿鞋”。竹子怕水,但你要是把它保护得很好,它是非常耐久的。
它其实是一个现代建筑,不是传统建筑,意义就在于此。没有说一定要用钢铁才是现代建筑。现代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精神!
冯纪忠先生,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,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者,也是中国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。
冯纪忠先生的建筑风格是带有空灵感觉的现代建筑,是在维也纳诞生的。
维也纳有个很著名的建筑师,叫做阿道夫·卢斯,他有一句名言:“装饰就是罪恶的。”所以他们早期的探索,都是非常干净的语言,带有传统的优雅的气质。
冯先生回国之后,很重要地提出了“空间”的教学。建筑的核心是空间,不是装饰,不是样式,是空间。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,意义不可低估。
中国传统建筑也是以空间为主题的。我们几乎可以下一个结论,中国传统建筑,天然的就是现代建筑。
高水平的文化的存在,其实是很脆弱的。清朝的文坛领袖袁枚,在南京做了一个随园。当年是独此一家的私人园林,文人墨客纷纷登门拜访。他和儿子说过大概这样一句话:“有一天我去世,你们能守住这个院子30年,我就心满意足了。30年之后,哪怕变成吃饭的饭馆,山村野老们聚会的场所,那是一定会发生的,我也不在意。”
我去何陋轩的时候也是一样,都是退休老人在喝茶嗑瓜子,非常嘈杂。我觉得还蛮中国的。中国社会的变迁,起起伏伏,就是如此嘛。